
庚: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兼并記載時刻。天干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guǐ)。
計天數用的。俗語常說的“三伏天”便是用庚日核算的。
從夏至起開端核算,通過一庚、二庚,到三庚,便是初伏日。初伏,按我國的日歷法來說,是真實暑天的開端。
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是三伏中頭伏的第一天。
大眾常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時節,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
核算好三伏天日子有利于古時候的公民逃避高溫來帶的損害。
黃歷:
黃歷,又稱老黃歷、皇歷,是在我國陰歷基礎上發生出來的,帶有每日吉兇宜忌的一種萬年歷。黃歷相傳是由軒轅黃帝創制,故稱為黃歷。黃歷主要內容為二十四節氣,每天的宜忌、干支、值神、星宿、月相、吉神兇煞等。
黃歷是古時帝王遵從的一個行為規范的書本,并由欽天監核算頒訂,因而也稱皇歷;這里邊不光包含了地理氣候、時令時節并且還包含了公民在日常日子中要恪守的一些忌諱,其內容輔導我國勞作農人播種機遇,故又稱農人歷;我國民間俗稱為黃歷;但因黃歷的"書"字跟"輸"字同音,因避諱故又名通勝。
在現代,黃歷的主要內容包含:公歷、陰歷和干支歷三套歷法,二十四節氣與禮拜天(星期)、宜忌、沖煞、方位、流年、太歲、三元九運、玄空九星等等。
『文章來自祖父筆記,未經答應不得轉載!』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