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天干地支
<<五行大義>>中說, 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 始作甲乙以名日, 謂之干, 作子丑以名月, 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 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 故有枝干名也。”
十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天干的含義: <<群書考異>>中說:
甲是拆的意思, 指萬物剖符而出。
乙是軋的意思, 指萬物身世, 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 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 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 指萬物興隆。
己是紀的意思, 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的意思, 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 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 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 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 十天干與太陽出沒有關, 而太陽的循環往復周期, 對萬物資生著直接的影響。
十二地支的含義
子是茲的意思, 指萬物茲萌于既動之陽氣下。
丑是紐, 系的意思, 既萌而系長。
寅是移, 引的意思, 指萬物至此已畢盡而起。
卯是冒的意思, 指萬物冒地而出。
辰是震的意思, 物經牽動而長。
巳是起, 巳的意思, 指萬物至此已畢盡而起。
午是仵的意思, 指萬物隆重枝柯布滿。
未是昧的意思, 指陰氣已長。萬物稍衰, 體暖昧。
申是身的意思, 指萬物的身段都已造就。
酉是老的意思, 指萬物老極而老練。
戌是滅的意思, 指萬物老極而老練。
亥是核的意思, 指萬物保藏皆堅核。
天干喻人含義
甲木屬陽, 一般指森林大樹, 性質健壯。甲木有悲天憫人, 具上進心, 好富麗的事物而有精致的性格, 進退多情有義, 就事擔任, 但缺少應變能力, 又因常沮喪故干事多老苦。
乙木屬陰, 指小樹花卉之類, 性質松軟。乙木富憐惜心, 性格和藹, 外表謙善, 但心里占有欲強, 雖有才華, 但常煩心。
丙或屬陽, 指太陽, 炎炎炳照之意。丙火為火之兄, 含有生機蓬勃, 熱心曠達之意。還含有適用種種交際舉動, 但也易被誤解佳大喜功。
丁火屬陰, 指燈光, 爐火等, 火勢不穩定, 得時有力, 失時疲倦。丁火為火之妹, 具有外靜內進, 腦筋縝密的性格。可是多疑與心計是其害處。
戊土屬陽, 指大地的土, 廣厚興隆, 又指堤堰之土, 可有力地避免河川眾多。戊土誠篤, 厚重, 性格篤實沉穩, 為人憨直。
己土屬陰, 指田園之土, 不如戊土廣厚但易栽植。己土重視內在, 文武雙全,行事依循禮貌, 但衡量欠廣, 易生困惑。
庚金屬陽, 指鐵, 刀劍, 礦石等, 性質堅硬。庚金精力粗曠豪爽, 意氣輕燥,性格剛烈而重義氣, 特性要強, 具有破壞性, 分緣佳, 簡單共處。
辛金屬陰, 指珠玉, 寶石, 砂金。辛金性較陰沉, 溫潤娟秀, 重愛情, 虛榮心強而喜好面子, 有強烈的自尊心。但缺少剛強的毅力。
壬水屬陽, 指大海之水。壬水為水之兄, 含有清濁并容, 寬洪大度之意, 能埋伏和容納, 富于勇氣。但也有依賴性強, 凡事掉以輕心之意。
癸水屬陰, 指雨露之水, 也有閉藏和內在萌生之意。癸水為水之妹, 其人安靜, 柔軟, 內向, 勤勉力行, 但是每喜好猜臆, 重視原則, 不務實際, 故心里常蓄不服, 并時有破壞性, 并且有重情調, 喜鉆牛角尖的傾向。
天干地支是怎樣計較的???一天24小時是怎樣表明的??子時是什么時分從幾點到幾點啊??
天干地支的計較
開端要知道,天干序數按: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地支序數按:1(寅),2(卯),3(辰),4(巳),5(午),6(未),7(申),8(酉),9(戌),10(亥),11(子),12(丑)。
(公元年數-3)/10的余數為干;(公元年數-3)/12的余數為支。
舉例:2018年是什么年?
(2018-3)/10,余數是5,對應天干的戊;(2018-3)/12,余數是11,對應地址的戌。因而2018是戊戌年。
一天為二十四小時,古代恰好是十二時分,因而構成兩個小時一個時分的換算聯絡,具體為深夜23點到半夜1點為子時,1-3點為丑時,3-5點為寅時,5-7點為卯時,7-9點為辰時,9-11點為巳時,11-13點為午時,13-15點為未時,15-17點為申時,17-19點為酉時,19-21點為戌時,21-23點為亥時。
擴展資料
時分由來
半夜時分(二十三點至一點),古代我國國民(地理學家或道家)孺慕天邊好久,遽然聽得周圍有瑣細的聲響,垂頭一看,原來是老鼠在舉動。天長日久,古代我國國民發現鼠類出沒頻頻的時刻是子時。所以,子時便與鼠聯絡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開始,排在屬相的第一位。
農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農家的大事。丑時(一點至三點),農家自會發家喂牛,牛與丑時聯絡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拂曉三點至五點,晝伏夜行的虎最兇狠,農家常常會在此刻聽到不遠處傳來虎嘯聲。所以,虎與寅時相聯絡,有了“寅虎”。
五點至七點,天亮了,兔子跑出窩,去吃帶著露水的青草。所以,兔子與卯時相聯絡,便有了“卯兔”。
七點至九點,是簡單起霧的時刻。傳聞龍能騰云跨風,大霧之中才會“神龍見首不見尾”。不過龍是傳說中的動物,在實際中看不到,惟有大霧毛毛之中,人們才會發生龍的幻象。如此,龍才會在辰時的霧中呈現,龍和辰時相聯絡,便有了“辰龍”。
九點至十一點,大霧散去,艷陽當空,體溫不穩定的蛇從窟窿中爬出來曬太陽。蛇最活潑的時刻,便是巳時。在造字時,“巳”被畫成了一條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聯絡在一起的。
十一點至十三點,酷日當頭,“烈”使人想到了人類得力幫手之一的馬。紅鬃烈馬是良駒,但它的性質就像午時的太陽相同火烈,馬與午時相聯絡,就有了“午馬”。
十三點至十五點,未時,酷日已把草上的露水曬乾,正是放羊的好時光。所以,“未羊”應運而生。
十五點至十七點,申時,太陽偏西,大約雨后初霽,天色顯得清新起來。這時分,山公最喜歡在樹林里游玩啼叫,人們聽到了,記在心里,便把這一時刻與山公聯絡在一起,所以有了“申猴”。
十七點至十九點,酉時,太陽快落山了,家養的雞該回窩了,農婦四處呼叫著,轟雞入窩。這吃飯喝酒的時刻,也與家雞入窩相連,所以就有了“酉雞”。
十九點至二十一點,戌時,人們在臨睡之前要巡查一番;隨從他們的,是人類的另一個幫手——狗。巡查的時刻與狗聯絡起來成為“戌狗”,適可而止。
二十一點至二十三點,深夜能夠聽到肥豬拱槽的聲響,主人很快樂。不過要想豬長得肥胖,還得發家為它添食。亥時,天然與豬相連,所以有了“亥豬”。
表明十二時分的十二個字與十二生肖相結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干支的來歷:由古代星象特色演化而來。
北極星在天邊中被視為六合梭巡天界的座車,北極星的斗柄跟著天球周日旋轉或周年旋轉不斷改變指向,斗柄所指為斗建,斗建之機將時刻和方位的觀念納入了干支體系。
古代稱日為十,稱月為十二,干支又被稱為“日辰”,即旬日十二辰,“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辰”。
古代地理學家觀測日、月、五星工作,將周天分為二十八星區,用以表明日、月、五星所在方位,且經過查詢星象改變來猜測吉兇。
地理學中將黃道平面別離為十二宮,十二宮與二十八星宿對應,各有其屬,因而一般以為干支學中的地支取象來歷于二十八星宿的地理意象。
也有人以為干支是古代星官的稱號,古人仰觀天象,各月取一星象作為符號,這些星象就構成了十二支。
天干地支是什么意思啊?
天干地支計時始于何時?(非知勿擾)
天干地支來歷考
一、干支歷法來歷:
1、《山海經》記載,帝俊有三位妻子:羲和、常羲和娥皇。這三位妻子之中,尤曩昔兩位加倍巨大: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旬日”(《山海經?大荒南經》)。
“有佳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山海經?大荒西經》)。
2、《世本》說:“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常儀應該便是常羲。因為“儀”字繁體字作“儀”,開始作“義”,此字與“羲”不論在字形讀音都非常附近,因而能夠通用,因而“常羲”又寫作“常儀”。(《呂氏年紀·勿躬》“尚儀作占月”,尚儀即常儀、常羲。)
這兩位了不得的女神生下了旬日與十二月,從表象含義上講,帝俊及其妻子們便是日月之爸爸媽媽,也是上古的日月之神。
真實含義應該是:
帝俊之妻羲和占日,祭祀日,觀測日,擬定十個天干(這或是一年十個月的古火歷的來歷)。
帝俊之妻常羲占月,祭祀月,觀測月,擬定十二個地支(這或是一年十二個月歷法的來歷)。
3、因羲、娥古音同屬歌部疑母,能夠通假。《說文我部》說:“義”字“從我、從羊”。《兮部》謂“羲”字“從兮、義聲”。《莊子馬蹄》陸德明《經典釋文》:“義,本作羲”。是“羲”通作義。《禮記檀弓上》陸德明《經典釋文》:“蟻,又作蛾”。《文選長楊賦》李善注:“蛾,古蟻字”,能夠為證。這樣,前期“生十有二月”的常羲,后來就演化為奔月的嫦娥了。
而嫦娥的老公是后羿。《淮南子·本經訓》記載:“逮至堯之時,旬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堯乃使羿……上射旬日……民皆喜,置堯以為皇帝……”咱們能夠這樣去解讀這個神話:它實際上講的是廢棄“火歷”的歷法厘革,射下九個太陽,而留下一個太陽的傳說,是對廢棄一年十個月“火歷”,接收一年十二個月歷法的含糊鏡像。
二、呈現“天干地支”翰墨最早的文獻:
1、據史料載:黃帝的史官“倉頡造書兩卷,隋亂時失于兵火,現存惟有二十八字”。陜西白水倉頡廟內有一塊《倉圣鳥跡書碑》,黑色的石頭上刻著這二十八個詭譎的符號,相傳這便是倉頡當年所造象形翰墨的本形。這些鳥跡書由小的圖形和畫面組成。該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公元1754年)。碑面所鐫28字由白水知縣梁善長摹寫。宋朝王著《淳化閣帖》將它們破譯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2、《尚書·益稷》記禹云:“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
3、《世本》說:“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管用,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也。”
《呂氏年紀·勿躬》說“大撓作甲子”,大撓是黃帝時的史官,天干地支的運用應該比夏朝更早,無妨黃帝年代。
《呂氏年紀·勿躬》原文:“大撓作甲子,黔如作虜首,容成作歷,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后益作占歲,胡曹作衣,夷羿作弓,回祿作市,儀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駕,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圖,巫彭作醫,巫咸作筮。”
4、夏朝后期的幾個帝王名孔甲、胤甲、履癸,商代的帝王命名都運用了天干。甲骨文卜辭大量呈現干支記日,并且有六十甲子表。
5、在神農架區域發現了漢族創世史詩《漆黑傳》。
其間有一個陳述干支來歷的故事:“開天辟地之初,玄黃騎著混沌獸飛翔,遇到女媧。女媧身邊有兩個肉包,大肉包里有十個男人,小肉包里有十二個佳。玄黃說:‘這是天干改造地支神,來辦理天地的。’所以,為他們別離取名,配夫妻,成陰陽。男的總稱天干,女的則為地支。”
另一版別:
“玄黃騎上混沌獸,瞥見一個女佳人。老祖便把仙女問,一人獨坐為什么因?仙女一聽著一驚,指著身邊兩圓物,試問玄黃可知情。玄黃上前縝密看,圓物兩個巨細分,內裝二十二個人,大的裝的是男人,弟兄總共十個人,小的裝的是佳;姊妹合共十二人。玄黃對著肉球念,念著靈章咒語文,一聲響聲震耳鳴,肉珠瞬間兩離分,十個男人十二女,齊在女媧面前行,個個招手笑吟吟。女媧逐個取下名,分為天干地支神。十個男兒為天干,排定甲乙和丙丁,戊已庚辛又壬癸;地支歸于十二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皆為名。天干為男又為陽,地支為女又為陰,合營陰陽成夫妻,往后才有世上人。”
《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這兒的羲和指堯時掌地理的最高官吏。
漢族創世史詩《漆黑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說成是女媧的十個男孩和十二個女孩。而女媧是宓羲的妻子,《山海經》里旬日的母親是羲和,十二月的母親是常羲。憑證《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的記載,這兒的羲和已經成為古地理臺官職稱號。
三、從旬日與十二月到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演化:
秦朝曩昔的周朝把十天干稱旬日,把十二地支稱十二歲,十二月,十二辰。《周禮?春官?馮相氏》載:“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旬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
東漢班固著《白虎通義》:“甲乙者干也,子丑者枝也”
三國時魏人張揖撰《廣雅?釋天》:“甲乙為干,干者日之神也;寅卯為枝,枝者月之靈也”。
(簡體字:“甲乙為干,干者日之神也;寅卯為枝,枝者月之靈也。”)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
《廣雅》所用“干”以木為部首,本指樹木的骨干,干、干均為假借;支、枝的意思都是植物骨干分出的枝條。
四、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演化頭緒總結:
旬日——火歷——十干——十干;
十二月——太陽歷——十二枝——十二支。
這便是干支稱號的由來。
五、十天干與十二地支來歷的考古依據(兼述我國翰墨演化史):
1、甲骨文依據:在甲骨卜辭中,怎樣記載占卜的狀況,都有一套把戲。一條完好的卜辭包括敘辭(也叫前辭)、命辭、占辭和驗辭四個片面。敘辭是記載占卜的時刻(干支日)和占卜的人(王或貞人);命辭是要卜問的事項;占辭是占卜后憑證卜兆作出的吉兇校驗;驗辭是補記的工作成果,或對占卜狀況是否應驗的記載。
以干支記日的六十甲子在卜辭中完好運用,歷法上已將一月分為三十天,一年分十二個月,閏年有十三個月,閏月稱十三月。
因為考古發現的甲骨卜辭多是商代后期的,因而距今有3000多年。甲骨文現在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余字。
2、十幾年來,山東濰坊市文史作家鄧華在保藏古玩的一起,自駕車跑遍了濰河、浞河、白浪河、丹河、彌河至淄河流域(古青州轄地),先后聚集到七八十塊種種不同原料(胛骨、肋骨、雜骨、動物頭蓋骨、象牙、鹿角、貝殼)帶契刻翰墨的甲骨。為正經起見,他從中選出三十六塊已硅化的甲骨,進行研究證明后以為:這三十六塊甲骨,別離是商前期、夏朝,甚至是龍山文明到大汶口文明時期的甲骨初文,距今有4000至5000年前史,是我國現在發現最早的遠古翰墨。從而使我國甲骨翰墨的前史由安陽巨賈晚期的3000多年提前到5000年以上。
3、貴州水書《連山易》的發現意味著夏代文明穿越4000多年重見天日。由江蘇省一民間保藏家供給和水家學會會員潘永會從夏陶符號網上下載的夏陶24個符號,經聘請水書先生潘玉山、蒙熙能等合作破譯,現不但能全部識讀、注釋,還在收藏水書中找到了22個徹底相像的符號。水書或成為翻譯我國4000年曩昔陳舊翰墨的活字典。
4、華夏區域在6000多年前的半坡仰韶遺址陶器上發現幾十個“Ⅰ”、“Ⅱ”、“ⅴ”、“↙”、“Ο”、“∏”、“△”、“〗”、“〥”等描繪符號,古翰墨界以為是我國翰墨的前驅。隨后類似的符號在陜西臨潼姜寨仰韶文明遺址、遼西紅山文明遺址、甘肅臨洮馬家窯文明遺址、長江兩岸的大溪口文明遺址、山東大汶口文明遺址、山東龍山文明遺址、河南龍山文明遺址、山西陶寺文明遺址等都有發現、但都沒有超越6000年。
另據報道,考古人員距今6000—6500年甘肅大地灣二期文明遺址中也發現少量隱秘符號,并說是我國最早的可能有翰墨含義的符號。
5、據賀剛介紹在高廟上層文明和高廟文明中都發現少量隱秘符號。筆者在觀摩高廟遺址出土距今7000—7500年的少量陶片上發現有“火”、“⊙”、“井”、“圭”、“▽”等符號,其間“⊙”與甲骨文的“日”字一模相同。這些符號比甘肅大地灣遺址的翰墨符號往前推了上千年。
高廟文明遺址一個石雕人面上有“月”、“干”、“母”三個符號筆劃蒼勁有力且連在一起,應該是一組老練的表意翰墨,開始認作“月(神)干母”三個字。破譯夏虛符號的兩位水書先生:一位是荔波縣甲良鎮金華村中寨組現年55歲的潘寵憲先生,一位是荔波縣甲良鎮甲新村66歲的潘玉山先生。兩先生辯認的成果共同:“月”是“卯”字,“干”是“午”字,“母”是“申”字。
(見:憑借貴州“水書”破譯湖南考古“隱秘符號”陽國勝|文)
由此,地支翰墨的來歷可追溯到7000—7500年前。
☆本文來自祖父筆記,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隨機文章: